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病理科普
消化道基础病理概述
时间:2021-10-26
作者:宏力医院

      常见多发病部位、病种多;炎症、溃疡、异物、肿瘤

    (1)涉及器官多(2)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3)病因多样 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病原微生物因素

      消化道黏膜基本层次由腔内至腔外分别是黏膜层(包括上皮层、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食管内环外纵、胃内斜中环外纵)、浆膜下层、浆膜层。我们所说的消化道早癌的定义主要指局限于黏膜层(T1a)及黏膜下层(T1b)以内的癌,无论淋巴结有无转移。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胃大体上分贲门、胃底、胃体、幽门窦和幽门几个部分。这与胃黏膜的3种组织学类型即贲门、胃底、幽门(胃窦)黏膜有些对应关系(但不能等同起来),各型胃粘膜之间存在移行区域。所有的胃腺均有两种主要成分:小凹和分泌部分。小凹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部位,特别是位于小凹基底部的生发层细胞。不同类型胃黏膜的区别取决于小凹和分泌部分的相对比例及分泌部的组织学成分。贲门腺和幽门腺相似:小凹占据上1/2,而分枝状分泌黏液的腺体占据下1/2。贲门腺排列松散,偶有囊肿形成,这是两个唯一区别于幽门腺的微小镜下所见。幽门腺细胞的胞浆可以呈空泡状、颗粒状或毛玻璃状。黏液细胞有时出现核下空泡。胃底(泌酸)腺以小凹仅占黏膜厚度的1/4为特征,其组成细胞构成直管状腺,包括主(泌酶)细胞、壁(泌酸)细胞、内分泌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胃体:1、胃表面及小凹上皮呈黏液柱状,小凹与腺体长度之比约为1:4。

          2、胃体腺(又称为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由壁细胞(呈类圆形或三角形,胞浆红染,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央,偶见双核细胞)和主细胞(呈柱状,胞浆呈紫色,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所构成,腺体之间间质少。腺体的中上部大部分为壁细胞,中下部以主细胞为主,固有层内无明显炎细胞浸润。

胃窦:1、胃表面及小凹上皮细胞呈黏液柱状,小凹与腺体之比约1:1。

          2、胃窦固有腺体由黏液腺(幽门腺)组成,胞浆透亮,细胞呈椭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侧。

      小肠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长约25cm),空肠(约占可活动小肠的40%)和回肠(相当于远端的60%)。小肠内侧面以具有横向黏膜皱襞为特征,这种皱襞称为环形皱襞,在近端回肠明显,而在回肠末端则变的扁平或完全消失。末端回肠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集合淋巴结。小肠终止于回盲瓣。

     大肠构成胃肠道末端的1-1.5m,分为盲肠、升(右)结肠、横结肠、降(左)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几个部分。

     大肠壁由四层结构组成:黏膜层、黏膜下层、外肌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或在直肠称为肌周围组织),黏膜含有三种成分: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黏膜表面被覆单层矮柱状或立方上皮。表面上皮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腺呈管状、试管样,彼此平行排列。肠腺上皮类似表面上皮,含有成熟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除此之外,还含有未成熟和未分化的前体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